文化观察键盘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

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刚结束的热播剧《三十而已》中的林有有,频频被网友骂上微博热搜。网友的愤怒一路从角色烧到演员,林有有的扮演者张月微博评论区火爆,发啥都被骂。上一次有同样遭遇的,是《安家》中的张乘乘,扮演者张萌被喊“渣女专业户”。同样是反派,《甄嬛传》中的“安陵容”陶昕然,更是被网友恶意语言中伤刚出世的女儿,一气之下直接回怼。不知从何时起,“键盘侠”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审判者。他们不仅左右了普通吃瓜群众的评论方向,更让当事者本人望而生畏。为什么网络世界会诞生“键盘侠”?为什么有些人,生活中明明是个正常人,但到了网络世界就好像变得难以理喻。这背后的心理轨迹是怎样的?现在人们在线上线下进行思考和行动所秉持的背后逻辑是什么?为什么社交媒体发展到今天,明明是更开放更自由的分享领域,有时却让人更不敢做自己。如果想在数字世界过一种高效的生活,认清其中的逻辑歧路,很有必要。你是否每天编制一份“自我日报”只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?心理学家萨拉·罗斯·卡瓦纳在《蜂巢思维:群体思维如何影响你》中,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,一种“蜂巢思维”正在深刻影响个体的意识、重塑我们的社交方式。什么是“蜂巢思维”?人是社会动物,我们的思想、观念、对现实的感知,都直接或间接为社会、为朋友、为同学、为同事所同步。好像每一个人都像身处在一个巨大的蜂巢之中,共享着一种思想、一种情绪、一种观点,这就是蜂巢思维。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出现,又大幅提升这种“同步性”,带来群体“回音室效应”。比如微博、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fanypuan.com/zlyjbt/11064.html